2020年3月7日,雨花區桂花路塌陷(圖1)??赡芩蔹c距施工的地鐵3號線較近,坊間猜想聯翩。雖在疫情期間,我院及時安排相關人員參與查驗,核定塌陷規模,查明其系上世紀老舊市政管網滲漏、沖刷、重車動載造成。
此事的發生,距2019年12月21日萬家麗路塌陷時間僅3個月,市領導高度重視,責成我院針對該現象進行研究,為更深入部署提供技術支持。我院迅即組織規劃、市政、交通、排水、巖土等專業人員分頭行動,希望拿出實實在在的東西來。我,未能置身事外,花了一大晚上時間,將近10年來長沙幾次較大的路面塌陷進行了歸納、分析。
請大家隨著時光的鏡頭移動——
2019年12月21日21:36分,長沙大道與萬家麗路交叉口南100m塌陷(圖2),塌陷長約12m、寬約8m無人員傷亡。事后,委托勘察單位對塌陷區進行了鉆探查驗(圖3)。經由軌道、結構、巖土、施工諸專業組成的專家組的調查、匯商,數天后形成最終結論,揪出了事故的罪魁禍首—1根滲水的直徑400的鑄鐵水管。
2017年3月27日,地鐵3號線某區間盾構出洞段發生塌陷(圖4)。
2013年8月12日,地鐵1號線盾構進洞時,產生面積約5m2的塌陷(圖5),深約5m,無人員傷亡。該地段為砂卵石層,隧頂覆土約15m,盾構推進前已進行旋噴樁和袖閥管注漿加固,經鉆芯取樣和注水試驗檢驗,滿足設計要求。塌陷原因:排水管滲漏引起涌水涌泥。
2012年7月5日凌晨零時30分許,湘江中路南湖路口附近塌陷(圖6),塌陷面積約20m2,一輛過路寶馬車掉進大洞,1死3傷。當天晚上,一位關心我的巖土專家來電詢問是否與南湖路隧道施工有關。此時,我作為南湖路項目勘察負責人正承擔著該工程的施工服務。第一時間,我明確肯定,無論從地質、水文條件還是發生地的距離與時間分析,它與南湖路隧道的施工都搭不上關系。調查結果證明了我的判斷。
2012年5月15日下午1時30分,五一大道湘域中央附近路面塌陷,長達十多米,寬約一個車道,水泥層和路基下地層明顯分離(圖7)。
2012年11月28日,地鐵2號線下穿特殊教育學校,運動場近藝體樓附近發生塌陷。筆者到達現場時,已回填處理,未留照。
2010年11月29日晚上7時許,營盤路毛家飯店南側路面塌陷,直徑約10m(圖8)。營盤路隧道采用礦山法施工,塌陷處隧頂地層由雜填土、淤泥質黏土和強風化板巖組成,強風化層厚不足2m。其原因與處治方法已有相關論文刊發,不作重述。
如果把大家視角從長沙向其它城市擴展,或者簡單地百度一下,不難發現,近年來重大城市發生道路塌陷事故幾乎都與地下工程施工、地下管線建設的不合理或老化有關。僅2019年,我國城市路面塌陷的報道足以觸目驚心……。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221規定,城市支路基準期是10~15年,城市快速路瀝青路面使用年限是15年,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年限為30年。為什么會發生如此眾多的路面塌陷呢?專家認為,城市地面塌陷原因更多涉及到建設前期規劃和后期管理,重地上規劃而輕地下規劃是許多城市建設的“通病”!
還是以長沙為例,先說說它的地質、水文條件吧。
長沙地貌形態以低山、丘陵、崗地和沖積平原為特點(圖9),主城區座落于湘江和瀏陽河階地上。區內地層從中元古界冷家溪群至第四紀地層均有出露,以冷家溪群板巖、白堊紀碎屑巖和第四紀松散堆積層分布最為廣泛。第四系地層廣布于湘江、瀏陽河、撈刀河兩岸,中心城區幾乎為第四系覆蓋,具有典型的河流二元相結構,厚度一般小于15m,地下水豐富。該層也是城市地下管網的主要敷設層。
其次,不妨對長沙近年來的路面塌陷進行分析歸類。長沙城區路面塌陷既與特殊地段的特殊地質條件有關,也跟市政管道長期檢修、維護不力有關,同時與近年來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的迅速發展有關。而國內地下工程施工事故的多發性,更容易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
長沙路面塌陷簡要歸納為如下3類:
(1)巖溶、軟弱地層、風化深槽等不良地質作用;
(2)排水管道老舊、破損,長年滲漏,缺失定期檢查與維護等;
(3)地下工程施工,超前支護強度不足、掘進參數欠合理,后壁注漿未滿足設計要求等。
根據文小廟寫的《消失的八大公溝,留存的時代記憶》介紹,長沙城區排水設施最早修建于清朝雍正年間,因得皇帝批準才建造,故名八大御溝。其走向與分布見圖10,公溝底部、邊墻均為麻石,麻石蓋板與麻石街面連為一體,深、寬各約1m,比其他城市更為先進。公溝的存在,使老城區“雨不濕鞋、水不漫街”有了保障,人們的生活才更安逸而舒適,至今尚有公溝遺跡(圖11)。
筆者通過我院資深市政排水專家張民高級工程師了解到,1949年,長沙解放后,市建設局對“八大公溝”現狀作了調查,組織專業隊伍與發動群眾疏溝。上世紀70、80年代,在八大公溝基礎上進行改造,陸續建成一批排水管渠。2000年前后,隨著城市發展,長沙進行了大規模的排水系統建設,八大公溝完成歷史使命。同時,電力管道、燃氣管道等相繼開始建設。由于不同時期的設計標準、管道材質、施工水平等因素制約,諸多地下管道正面臨著服役時限的到來,給城市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
頻發的路面塌陷是對城市基礎設施欠賬的警醒,地下的千瘡百孔如同一顆顆不知何時引爆的炸彈,那么如何杜絕或減少地面塌陷的發生呢?施工專家強調事前探測、工法選擇與工后檢驗;規劃、設計專家強調城市管線布局的科學化和法制化;政策顧問們強調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集約化。結合城市市政設施的現狀,站在巖土工程角度,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利用城市勘測/測繪單位既有地下管網系統,綜合分析、甄別,為地面塌陷預警、預防提供技術支撐;
2.在甄別分類基礎上,進行全覆蓋普查探測。通過系統體檢,進行服役時限、安全等級識別、排查,對隱患進行整改和維修;
3.采用GIS技術,根據城市地下管網空間分布,結合地質、水文資料,建立地下基礎信息三維模型;
4.建立地下工程及各類管網的監測系統,根據風險等級進行相應級別的預測、預警;
5.利用基礎地理信息、測繪、巖土、規劃、市政、排水、交通等專業的技術優勢以及基礎地質數據,研發地面塌陷災害預警信息化管理平臺,與相關平臺共享共聯。
列位也許要問,你們給市政府的匯報有下文嗎?據領導確認,上級部門還真傳來回音。只是,已責成相關部門去考慮這事了。
相關部門?我感到些許惆悵。這,難道也是特色嗎?但愿這事情早點啟動。
我明白,有些事情不完全是技術問題啊。
如何讓我們的城市真正具有幸福感?大文豪雨果說的話也許是答案:
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
彭柏興初稿于2020年3月11日
再改于2020年5月4日
我有話說
全部評論(6)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