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風險管理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風險管理理論由國外引入我國,主要應用到企業管理和金融投資等領域中,后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風險管理理論開始應用到國內的一些大型土木工程項目中。在應用國外的風險管理理論過程中,我國的學術理論界開始接觸并學習風險管理理論。在我國臺灣,美籍華人段開嶺博士首先發起了“風險"運動,其后宋明哲等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撰寫了《風險管理》(宋明哲,1984)等著作。我國香港的風險管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巖土工程的應用上。由于香港的特定地質情況,巖土工程問題非常嚴重,尤其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率高,因此,如何對巖土工程病害進行防治,成為風險研究的熱點,相關的成果很多,并已比較成功地應用于實際邊坡的控制和預防中。另外,香港Smith(2000)提出了亞洲復雜地質條件下隧道工程的風險評估模式,根據發生頻率的高低將風險分為5級,根據風險發生后影響后果也將風險分為5級。我國臺灣的游步上、沈勁利(2003)應用多屬性效用理論(multiple attributes utility theory),從施工單位的角度,對隧道工程風險管理的決策程序進行了完整的探討。
國內風險分析與評估方面的研究處無發展階段,風險分析與評估理論在地下工程領域研究中最早始于同濟大學的丁士昭教授。天津大學的白峰青(1996)將可靠性因子分析方法應用于隧道穩定性的風險決策模型中,完成了隧道工程的風險設計及風險決策。同濟大學李永盛等(2002)完成了上海滬崇蘇越江通道工程的風險評估研究,將風險管理理論應用于隧道和橋梁工程項目中,提出了系統評價一個大型項目風險的方法。張雁、黃宏偉(2007)主持編寫了我國建設部《地鐵與地下工程建設技術風險管理指南》,此為我國地鐵及地下工程建設風險管理的第一部指南。陳桂香(2004)對地鐵的規劃、設計、施工以及運營四個階段的主要風險因素進行了研究。王巖等(2004)較全面地分析了影響地鐵區間隧道安全體系的各個因素,建立了層次結構分析模型,得出影響因素對各個評價目標的相對權重,再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整個安全體系進行多層次的綜合評估,建立了一套地鐵區間隧道安全評估方法。陳亮等(2005)基于數據庫系統開發研究了盾構隧道工程施工風險管理與控制軟件(TRMI.0)。邊亦海等(2006)引入了模糊數學的理論,計算深基坑工程支護系統失效概率的可能性分布規律,提出了時變風險的概念,采用蒙特卡羅有限元方法計算了深基坑支護結構的失效概率。周楊(2007)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風險評價指標及接受準則進行了研究。同濟大學隧道及地下工程風險課題組先后進行了武漢長江隧道、杭州錢江隧道、上海西藏南路隧道、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瓊州灣海底隧道等大型公路隧道風險評估的研究??梢钥闯?,目前風險管理在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已得到實質性的應用,取得的部分成果已經服務于工程項目的決策。
交通運輸部高度重視橋隧工程安全風險評估工作,2009年7月,交通運輸部立項開展“橋隧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管理制度與試點研究”。建立了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風險評估的管理制度,提出了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風險評估的理論方法體系,并在遼寧、河北、內蒙、湖北等地開展評估試點工作。
2012年交通部公路院參與了《高邊坡深基坑施工安全風險評估》的重慶試點編制工作,并在奉溪高速進行了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下次我將對現有的評估體系、評估指標、層次、權重等進行介紹。敬請期待!謝謝
我有話說
全部評論(7)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