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市建筑工程的不斷進行,基坑支護作為建筑地基的基礎逐漸得到重視。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巖土工程中基坑支護技術的應用還存在著多種問題。為確?;又ёo工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需要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
1、巖土工程中基坑支護存在的問題
1.1超挖、欠挖現象較為嚴重
在基坑支護工程施工過程中,超挖、欠挖現象比較常見,這些現象的出現影響了工程質量。分析超挖、欠挖的現象的原因,主要與施工人員操作不規范有直接關系,即施工人員,尤其是機械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術水平低下是造成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機械操作人員在操作機械開挖后,由于受到施工條件的限制,其開挖有一定難度要求。若操作人員的技術達不到一定水準或欠缺責任意識,極易出現邊坡表面不平整、順直度不規則等質量不達標現象。從而造成施工質量低下,并加大施工量,從而影響施工進度。
1.2實際施工與施工設計間存在較大差異
在進行基坑支護工程建設前,為施工提供參照標準和依據,一般需要對基坑支護工程做規劃和設計。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普遍存在不按施工設計進行,與設計脫離的現象。如深層攪拌樁的水泥沒有按照設計標準進行配置,導致摻量不足,對水泥土的支護強度造成不利影響,并易使水泥出現裂縫現象,影響施工質量。
分析實際施工與施工設計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主要有:⑴施工企業一味追求速度和利潤最大化,在施工過程中偷工減料、趕進度、強行施工等,在施工過程中頻頻出現質量問題。⑵施工設計人員設計的方案欠妥。由于施工設計方案都是按照假設施工設計的,因此,不能排除設計人員在設計中存在方案不切實際或不妥的地方。如一些設計人員受傳統設計模式的影響,在設計中沒有對基坑開挖施工進行空間問題處理設計,還沿用傳統的以平面應變問題的模型。導致在實際施工中難以按照設計方案進行。綜上所述,造成實際施工與施工設計脫節現象的原因,設計人員、施工人員均負有相關責任。
1.3土層開挖與邊坡支護間存在不配套現象
一般而言,土方的開挖技術含量較低,對其進行管理也較為簡單。與之相反,擋土支護的技術含量和管理水平要求比較高。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這兩項內容都是由專業隊伍負責完成的,并簽訂了2個平行的施工合同,但這給具體實施帶來一定難度。例如土方開挖方為趕進度或者拖延工期,在管理上比較混亂。有些施工單位不顧及擋土支護施工所需要的工作面,尤其是雨期,留下的操作界面難以進行接下來的支護施工操作,致使支護工期未能按時按進度完成。
2、巖土工程中基坑支護工程的改進措施
2.1加強設計理念的更新
在基坑技術的發展上,我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能力,并且在支護結構受力變化的規律上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種技術能力的掌握和認識的存在,有利于基坑支護結構的合理設計,為其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形成比較統一的設計規范,主要還是采用傳統的“等值梁法”、庫倫理論或朗肯理論進行相應的設計和計算。在這種理念計算出來的結果與實際的情況往往相差比較大,不利于工程建設的質量和安全建設。因此,在今后的基坑支護設計中,要逐漸地形成以施工監測為主導,進行動態信息反饋的新的設計體系,徹底地改變傳統的設計理念。
2.2積極尋找新型的機構計算方法
隨著高層建筑的發展,新的支護結構不斷的出現,并有效地應用到實際的工程建設中。比如鋼板樁、低下連續墻等支護結構的使用,促進了土釘、雙排樁和旋噴土錨等支付結構型式的產生。但是,對于這些新支護結構的相關計算和設計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加強其計算和設計方法的研究,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2.3采用新的設計方法控制變形
我國在進行基坑支護工程機構設計時,采用的主要是極限平衡原理,這是一種簡便實用的設計方法。在這種原理的指導下,所設計出來的基坑支護結構可以滿足結構在強度上的要求,但是不能夠有效地體現支護結構剛度上的要求。因此,為了避免由于結構剛度而造成相應的事故,應當采用新的設計方法控制變形。相關的設計人員應當對控制變形的標準、空間效應變化成地面超載等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4加強基坑支護的技術研究
加強基坑支護技術的科研研究,對提高基坑支護技術具有重要作用。眾所周知,試驗數據的準確性對科研質量的優劣有重大影響。因此,應加大對基坑支護結構的變形、內力的實測和研究,積累相關的實測數據。同時,總結不同地質條件和水文條件下的施工工藝經驗,形成一定區域一定條件內基坑設計的標準,并將已有的定性經驗形成定量的計算方法,真正提高基坑支護的設計及施工質量。
3、工程實例
以單彩山的例子對巖土工程中基坑支護工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通和易居花園基坑工程處在合肥市東至路和貴池路交叉口東南地方,位于城中村內,往北接壤貴池路,向東鄰近長江花園小區,西接東至路,有著復雜的周圍環境。該工程包括高層商住樓地上32層、高層商住樓四棟,有兩層地下,剪力墻結構,6個月的基坑使用期,二級安全等級。
3.1基坑支護方案
錨桿形式支護采取人工挖孔樁加兩排預應力,基坑開挖深度是9.65m,樁長為15m,樁距是1.8m,樁徑為900mm,錨桿鋼筋φ25,150mm的孔徑,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
其實從理論計算上樁錨支護結構是安全性是相當高的,可是實際情況應該重視各種因素對基坑支護的影響。
(1)雨水天氣的接連不斷,使得樁錨支護結構的水平位移不斷增大,當位移到10mm時,與基坑周邊臨近的貴池路旁邊有較大的裂縫出現。分析其原因是因為樁后土體中有雨水滲入,流失從基坑開挖面開始,逐漸增大的主動土壓力使地表下沉,最后比較大的裂縫就產生了。
(2)因為貴池路邊較大裂縫出現,從裂縫滲入大量的地表水進入到樁后的土體里,僅僅3天時間內其變形量累計已經達到17mm,水平位移速率已經快跟預警速率相同,如此對基坑的安全來說是個非常的威脅,因此可以看出基坑支護結構中地表水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不管是支護結構開始起作用還是土方回填后以及這之間的過程中都應該重視“水”的管理與控制,如壓密注漿與止水帷幕等等。
(3)理論計算出的較大的本處基坑安全系數,實際上接近貴池路的該支護段有大量的動荷載在該支護結構上作用,同時又有大量的雨水,以致支護結構產生安全存在隱患,并沒有理論上存在的較高的安全系數。因此應該將天氣情況與臨近基坑周邊的有效荷載情況考慮到基坑支護設計中。
(4)正是因為原有的樁錨支護結構理論計算(只是計算支護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與目前的基坑支護工程實際存在著較的差距,所以建立起的計算方法應依據變形量控制理論。
(5)實踐發展的樁錨支護結構的工程要超前越理論研究,目前指導實踐的理論越來越凸顯它的脆弱,用理論的方法在基坑支護工程事故的找出緣由又十分困難,這就提出了對該種支護結構加大試驗研究的要求,以期望理論指導實踐。
結語
總之,巖土工程基坑的施工存在一定的風險,地質條件變化多樣,工程建設的相關管理者應當在結合所在地工程建設的經驗上,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理念進行基坑支護工程的施工,根據特定的工程要求和條件進行綜合考慮,做出安全可靠經濟的包括圍護結構及支護體系土方開挖降水地基加固監測和環保的整體施工方案。
我有話說
全部評論(5)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2) |踩(0) |點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