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美國著名的博弈論大師納什去世,大概讀大學的時候我就聽說他的名字,并讀了些博弈論的書籍,看了那部以他為主人公的原型《美麗心靈》。所以那天新聞一出,我就聯想起了現在檢測行業的降價現象,就是典型的經濟學上的“囚徒困境”。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現在我們做個假設,假設在局部市場形成了寡頭市場格局,有兩個企業A和B服務質量和服務價格相同。
A、B兩個企業共同分享市場,各占50%,因此降價前他們的收益是相等的假設是各得到50分;
當采取價格戰時,一個企業認為先降價可以獲得較高的市場份額(它帶來的收益遠遠大于因價格下降而帶來的損失),由此可使收益增加。假設價格降為原來的80%,市場份額可以增加20%,就是占有70%的市場,這時該企業的收益為70*0.8=56分。如果另一個企業不降價,也不采取其他策略,則另一個企業將損失20%的市場份額,這時候的收益是30分。
如果另一個企業也同樣釆取降價策略,那么在價格上它們具有相等的吸引力,面對既定的市場。兩個企業又恢復到降價前各自相等的市場份額,兩個企業會因價格下降而帶來損失,損失都為10分,所以此時雙方收益都是40分。
這樣就形成了如下的博弈矩陣:
通過比較矩陣各表格的收益水平可以看出:在給定A企業采取降價策略時,B企業選擇降價策略都比不降價策略好,也就是說降價策略是B的最優策略;同樣給定B企業采取降價策略時,A的最優策略也是降價策略。于是(降價,降價)構成了一個博弈的納什均衡,(40,40)也就是相應的均衡收益。這里的分析表明,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企業率先采取降價策略時,其他企業面對降與不降的選擇,必然會選擇前者。而現在檢測市場就是如此。
這樣,首先采取該策略的企業企圖憑借它來獲得獨占性的優勢伴隨著同行業的普遍降價而喪失殆盡。結果降價策略也就成了無效策略。同時從表中的收益支付來看,降價前各自的收益為50,降價后則變為40。由此看出,價格大戰尤其是過度價格大戰從長期看不僅損害了自身的利益,而且也損害了其他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利益,導致兩敗俱傷,是一種毀滅性的惡性結果。
我有話說
全部評論(5)
頂(1)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是啊,沒招了。。。
是的,很多都是掛靠的,那些人才不會考慮企業的利益,只是考慮自己利益,搞得市場價格低迷啊
頂(0) |踩(0) |點評(2)
如果質量相同到還好,但是這種價格戰經常導致無底線。。。。。
各種監管不到位
頂(0) |踩(0) |點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