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2014的考題中的案例題瀏覽了一下,又發現幾道錯題。舉出供大家評議。其中除了例題1以外,另兩道題主要是疏忽,這說明命題中的互校沒有到位,最后在監獄的終校也走了過場。僅這三道錯題就占了案例題的5%,這是難以接受的。最近幾年昏題、錯題比例太高,盡管命題專家都是義務勞動,精神可嘉。但在其位即應謀其政。在命題專家組,應建立崗位責任制,至少應直接應驗,吸取教訓。對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不合格者,應予以淘汰。記得我在每年的監獄終審時,曾經把修改之處列出了一個大表,準備在集中總結時,讓專家認領??上б矝]有作到。
這里的答案與解答仍然是原始的資料,只有評析部分為作者所為。
例題1. 2014年上午案例25題
如圖所示某山區擬建一座尾礦堆積壩,堆積壩采用尾礦細砂分層壓實而成,尾礦細砂的內摩擦角為36°,設計壩體下游坡面坡度。隨著庫內水位逐漸上升,壩體下游坡面下部會有水順坡滲出,尾礦細砂的飽和重度為22kN/m3,水下內摩擦角為33°。試問壩體下游坡面滲水前后的穩定系數最接近下列哪一選項?
(A)1.56,0.76 (B)1.56,1.39
(C)1.39,1.12 (D)1.12,0.76
答案:A
解答:
(1)在坡面取一小塊土體,設其體積為V,重量為W;根據題意尾礦細砂的飽和重度為22kN/m3,內摩擦角為36°,水下內摩擦角為33°。
(2)滲水前穩定系數
(3)滲水后穩定系數
評析:
此題的解答是認為壩體浸潤線之上為天然土坡,而浸潤線逸出點以下的滲流為沿坡滲流。這是一種容易犯的錯誤,實際上逸出段并非是沿坡滲流
。這時滲流的邊界條件為圖1的JF段,但JF并非流線。
圖1
在圖1b中的滲流問題中,有4種邊界條件:
①水頭邊界條件:在這類邊界上,給定了各點的水頭,一般本身就是一條等勢線;
②流速邊界條件:在這類邊界上,給定了法向流速vn,例如邊界②就是一條流線,其vn=0;
③滲出段(逸出段):水頭h=z,亦即總水頭等于位置水頭,但vn>0;
④浸潤線(自由水面)混合邊界條件:h=z,vn=0;
從圖2可見,逸出段并不是沿坡滲流段,它也不是一條流線,不同的流線都可與它相交,各點的滲流方向也不等。
圖2
以逸出點為例,滲流方向與水平夾角為,坡角為,則該點的穩定系數為:
(1)
可見在這條邊界條件下,各點的滑動穩定安全系數是不同的。命題者對于滲流中的深層次問題不清,好在考生中真正清楚者也不多,即使是明白以上的道理,因為無路可走,也只好順從命題者的意思,將錯就錯了。估計大家都按錯誤的概念辦理了。但這里還是要撥亂反正,指出正確的概念,以利于土力學水平的提高。
例題2. 2014年上午案例20題
如圖示,某填土邊坡,高12m,設計驗算時采用圓弧條分法分析,其最小安全系數為0.88,對應每延米的抗滑力矩為22000kN·m,圓弧半徑為25.0m,不能滿足該邊坡穩定要求,擬采用加筋處理,等間距布置10層土工格柵,每層土工格柵的水平拉力均按45kN/m考慮,按照《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規范》GB50290-1998,該邊坡加筋處理后的穩定安全系數最接近下列哪個選項?
(A)1.1 (B)1.2
(C)1.3(D)1.4
答案:C
解答:
依據《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規范》(GB 50290-1998)第6.4.2條
(1)求力臂:
(2)求總加筋力:
(3)求穩定安全系數:
Fsr=1.31
評析:
《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規范》(GB 50290-1998) 第6.4.2條中,關于M0,
M0——未加筋土坡每一滑弧對應的滑動力矩(kN·m);此題給出的M=22000 kN·m,是“抗滑力矩”;可見:
(1)如果按M0=25000kN·m計算,則答案為C有些勉強,計算結果會使人無所適從;
(2)原解答以M0=2200 kN·m, 無疑是錯誤的,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陷阱,本來可成為是一道質量很高的考題,可惜又是命題人自己落入了自設的陷阱。
例題3. 2014年下午案例11題
某位于季節性凍土地基上的輕型建筑采用短樁基礎,場地標準凍深為2.5m,地面下20m深度內為粉土,土中含鹽量不大于0.5%,屬凍脹土, 抗壓極限側阻力標準值30kPa。樁型為直徑0.6m的鉆孔灌注樁,表面粗糙,當群樁呈非整體破壞時,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自地面算起,滿足抗凍拔穩定要求的最短樁長最接近下列何值?(NG=180kN,樁身重度取25kN/m3, 抗拔系數取0.5,切向凍脹力及相關系數取規范表中相應的最小值)
(A)4.7m (B)6.0m
(C)7.2m (D)8.3m
答案:C
解答:
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5.4.7條式(5.4.7-2)
1、作用于樁上的凍拔力:
2、假設凍深線以下的最短樁長為l, 群樁呈非整體破壞時基樁抗拔極限承載力標準值,5.4.6條式(5.4.6-1):
3、抗拔穩定性應滿足,式(5.4.7-2):
則有279.77≤14.13l+180+7.07l
所以,l≥4.7m
從地面算起時,樁長應為:4.7+2.5=7.2m
評析:
此解答中,假設樁長l為“凍深線以下的最短樁長”,則樁的全長應為lt=l+2.5。
則計算此基樁的自重時:
則有279.77≤14.13l+180+7.07(l+2.5)
所以,l≥3.88m;lt=l+2.5=6.38m。
可見為選項B。
此題并無嚴重的概念性錯誤,估計是筆誤。亦即前面假設樁長l為“凍深線以下的最短樁長”,后面就忘記了前后的呼應。為了避免這種錯誤,還是假設l為全樁長好一些,這樣Tuk=278(l-2.5);見圖2。
圖2
我有話說
全部評論(16)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頂(2) |踩(0) |點評(0)
頂(2)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
那個“斜拋”應該是指滲流的實際方向,但絕對不會真的斜拋流出,那樣的話就管涌徹底失穩了。滲流流向與水平的夾角θ取決于流網的繪制,也就是對應流線與坡面的交角,至于流網的繪制估計也是因人而異,單遵循正確的繪制原則,計算結果也是無限接近的。
頂(1) |踩(0) |點評(1)
頂(0) |踩(0) |點評(0)
頂(0) |踩(0) |點評(0)